味蕾考试网将跟大家是介绍关于国际气候博弈的本质是的,希望可以帮你解惑。
- 1、碳减排是否成为全球各国之间的利益博弈?
- 2、G0的G0世界
味蕾考试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关于 [] 一些相关资讯,欢迎阅读!
碳减排是否成为全球各国之间的利益博弈?

碳减排国际公约的制定里程
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联合国气候变化委员会发表文章表示全球的温度上升和人类的频繁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1990年是发达国家完成重污染产业转移的时间窗口,后来的几年里,召开了多个国际会议,最终确立了碳减排的国际公约。其中具有影响力的是1998年的京都议定书,这个协议梳理明确了一个原则,叫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意思就是为了防止地球的环境进一步恶化,所有的国家都有义务进行碳减排,但是各个国家承担的份量不同。
为什么区别对待呢?工业发达的国家近几年的时间完成了工业化,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碳排放。发达国家就不会再自己设立工厂,而是将需求转移到发展国家。如果此时各个国家实现共同碳排放的标准,对发展国家无疑是致命的。所以必须进行区别对待,发达国家需要立刻进行减排,而发展国家可以晚一点再实行。
并且发达国家还应出资帮助发展国家实行减排。之后各国本着完善协议内容的精神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再次召开了国际讨论会议,把碳减排的指标拆分到各个国家,但是整个大会开的并不顺利,各国并没有就碳减排问题达成共识。之后又召开了几次讨论会议,但是也最终以失败散场而告终。
科学界对碳减排态度
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因为科学界认为碳减排对全球变暖并不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就是碳减排的实施对于各个国家的利益有很大的影响。首先科学界对于全球变暖的原因讨论出各种观点,主流观点是全球变暖加速是人类活动频繁导致的。
另一部分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是周期性的变化。在恐龙时期并没有碳排放,但是地球依旧经历了冰河时代,白垩纪期属于酷热时期。所以这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气候变暖是全球一定周期内会出现的,我们不应该只看这十几年的温度变化,而是应该把时间线拉长再次观察地球温度变化。这种观点听起来符合逻辑,但是提出这种观点的科学家们都是来自俄罗斯,这就让大家所怀疑观点的真实性了。
因为俄罗斯的财政主要是依赖石油出口,如果全世界所有国家减少碳排放,那么俄罗斯的石油贸易将受到严重打击。俄罗斯的国土也在北极圈附近即使全球变暖,反而对俄罗斯有利。
各国对碳减排的态度
以能源为主要收入的国家
主要以俄罗斯、中东地区为主,它们并不赞同碳减排这个国际公约的实施,它们认为这是发达国家遏制发展国家的经济手段。一旦减少能源出口不仅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对国家的军事、社会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以欧洲、日本为首的国家
这些国家是碳排放国际公约实施的主要推手,因为它们已经由发展国家过渡到发达国家,对国家工业的依赖性并不强,而且它们的减排技术十分的发达,一旦实施碳减排,不仅不会对本国工业造成任何影响,而且会制约他国工业的发展,从而无形中提高自己国家的国际地位及实力。
岛国
以马尔代夫为首的岛国迫切希望推行碳减排,从而减缓温室效应的,使自己国家短时间内不会因为海水上涨而被淹没。
工业发展落后国家
大部分的非洲国家工业碳排放很少,分配到这些国家每年的碳排放上限指标根本用不完,所以它们不关心这项国际公约是否实施。
美国
美国对碳减排公约是很反对的,因为美国是世界头号大国,人均碳排放量远远高于我国。而且美国并没有相应的国家政策让美国公民低碳环保。美国虽然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是从来不按照规定实施碳减排。对于美国来说,条约约束的是比自己弱的国家,自己则不在条约约束范围内。
虽然说碳排放是一项环保的工作,其实它本质上是各个大国之间的利益博弈。
各国如何建立碳减排秩序
政治、军事手段是建立秩序的基本逻辑。简洁明了地说,我国的军事实力、盟国实力与你相仿,但是我们不会相互攻击,我们坐下来谈判,制定秩序并按照秩序做事。大家就会尊重制定的规则,当惩罚超出收益时,各国也就会严格执行碳减排公约。
碳减排技术是建立秩序的基石。当一个国家的碳减排技术超越其余国家时,那这个国家不仅会遵守碳减排公约,而且会督促其他国家共同严格执行公约。因为当各国碳排放指标处于同一水平时,碳减排技术越强大的国家与其他国家相比所带来的工业经济差距就会越加明显,从而无形中增加本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
我国对碳减排的态度
我国承接了全球的制造业,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增长,从而导致碳排放量急剧上升。据统计全球每年碳排放量达到了400亿吨之多,其中印度占7%,欧盟占10%,美国占15%,我国却占30%左右。虽然我国占比最多,但是人均碳排放量却远远小于美国。我国协会表示在2030年左右我国的碳排放量将会达到峰值,然后接下的时间会持续下降直到实现碳中和目标。
中美的碳减排技术是十分强大的。中美不仅拥有碳排放的实力,还拥有碳减排的实力。真正影响国际碳减排公约敲定的国家其实是中美。碳减排看似是全球的问题,其实是中美两国的态度决定的。
我国成立后工业才开始长足的发展,目前碳排放仍处于较高的阶段,如果让我国实行碳减排,变相的意思就是:欧洲提前完成工业化后,发展中的国家放缓完成工业化的进度,维持贫穷和落后。并且各国会把高耗能、低收益的工厂搬来我国,一边减少自己国家碳排放,一边指责我国排放量多。所以在我国未完成工业化改革之前,我国对碳减排保持不支持态度。
中国之所以承诺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一是因为我们在各国会议谈判中争取到了大量的碳排放额度以及我国拥有足够的碳减排技术,二是因为我国正在不断尝试新能源的发展并且取得了初步成就,在未来会实现碳中和,承担起大国责任。
G0的G0世界
努里尔·鲁比尼(翻译:介生)
当今世界,从理论上讲,全球经济、政治治理大权握于G20手中。但实际上,全球领导力并不存在,G20内部纷扰不断,分歧严重,举凡货币与财政政策、汇率与全球经贸不平衡、气候变化、贸易、金融稳定、国际货币体系、能源、食品和全球安全问题,莫不如此。说真的,各大国心里觉得这些问题是零和博弈而不是正和博弈。所以说,我们的世界本质上是个G0世界。
19世纪,英国牢牢掌握霸权,大英帝国供应全球公共品――自由贸易、资本自由流动、金本位和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英镑。20世纪,美国取而代之,建立美国统治下的和平,向西欧、亚洲、中东和拉美的广大地域提供安全保障。美国也主宰了几个布雷顿森林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后来的世界贸易组织,它为全球贸易和金融秩序定规,美元成为主要储备货币。
可如今,美“帝国”相对衰落,财政负担过重。而中国这个崛起中的大国,还是现行全球体系中的搭便车者,在贸易、汇率和气候变化问题上,不想分担提供全球公共品的责任。而且,虽然美元饱受非议,人民币还远远不是主要全球储备货币之一,更不用说主导性货币了。
权力真空的现状,加剧了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初G20取代G7以来,其内部缺乏全球经济、政治治理领导力的状况。说实话,除了2009年4月伦敦峰会这个例外,G20简直成了另一个官僚主义的论坛,讨论的问题很多,达成的一致很少。
结果,全球经济大国老是在争吵,我们是需要加大货币与财政刺激力度呢,还是需要减小力度?关于是否应该缩小全球经常账户不平衡,以及汇率应在这一调整中起何种作用,也存在严重分歧。汇率紧张导致货币战争,最终可能导致贸易战和保护主义。
实际上已经死亡的不仅是多边自由贸易谈判多哈回合,随着各国对波动的全球资金流和外国直接投资重新祭出资本管制,金融保护主义也正在抬头。同样,关于如何改革金融机构的规范和监管,也难有共识,至于如何改革以浮动汇率和美元核心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就更莫衷一是了。
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同样也以失败告终,在新一轮全球资源争夺战中如何确保食品、能源安全这个问题,也充满了分歧。在全球地缘政治问题上,如朝鲜半岛问题、伊朗核问题、阿以冲突、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局势,以及中东独裁政权转轨问题等,各大国也各有各的算盘,无法拿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来。
G20世界为什么成了一个G0世界呢?
第一,一旦讨论超出一般原则而深入政策细节,20个谈判者要达成一致,肯定比7个谈判者要难得多。
第二,G7首脑共同信仰自由市场创造长期繁荣的力量,信仰民主对政治稳定和社会正义的重要性。而G20中的一些政府对在经济中所应扮演的角色、法治、所有权、透明度等问题有不同看法。
第三,西方大国目前缺乏国内政治共识和金融资源,难以推进国际议程。美国政治两极分化严重,而且迟早得着手削减预算赤字。欧洲的当务之急是拯救欧元区,并且缺乏共同的外交和防务政策。日本在结构改革僵局里泥足深陷,经济注定长期衰退。
最后,中国、印度、巴西等崛起中的大国专注于管理自身发展的程度,远甚于承担国际金融与政治成本的责任心。
简言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第一次出现了没有任何国家或国家联盟同时具备政治意愿和经济能力,在全球舞台上贯彻其目标。历史告诉我们,这种真空将鼓励那些野心勃勃、咄咄逼人的国家去谋求优势。
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在创立一个以经济而非军事为中心的新的集体安全体系上,缺乏高层次的共识,这不仅是不负责任的,而且是危险的。对于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安全而言,缺乏领导力和多边合作的G0世界,是一个不稳定均衡。